公司新闻
  • 媒体关注
  • 公司新闻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郭飞博士受邀莅临赛默罗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1日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郭飞博士受邀莅临赛默罗进行学术交流(图1)

    ONE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抑郁症不是心灵的感冒,而是一种疾病,是大脑发生了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当前已成为高发病,仅中国就有超过三千万患者。 

    服用抗抑郁药物是目前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因其疗效一般、起效慢以及副作用大等原因导致目前抗抑郁药并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因此急需有新的理论突破来指导下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开发。

     

    想知道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吗?

    想知道抗抑郁药的研发历史吗?

    想知道抗抑郁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吗?

    本期赛默罗神经科学论坛特邀了专家来解答这些问题。

     

    TWO

    611日上午,赛默罗神经科学论坛第二期召开。本次邀请到的嘉宾是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副研究员郭飞博士。 

    郭飞博士主要致力于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解析、精神疾病药物治疗靶点探索、抑郁症及焦虑症的病理机制研究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及活性单体化合物筛选。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郭飞博士受邀莅临赛默罗进行学术交流(图2)

     

    THREE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靶向离子通道的药物研发:抗抑郁药的研究新进展

     

      郭飞博士先介绍了离子通道的分类、生理功能以及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然后着重介绍了发病率高的重大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

            其中抑郁症尤为值得关注,它包含有隐匿型、激越型和焦虑型三种不同类型,且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发病率和漏诊率(5%)、高自杀率(10% - 15%)和高复发率(75% - 85%),这使得目前抗抑郁药的临床和市场需求尤为巨大。

             但是目前临床一线药物或起效缓慢或副作用大或影响认知功能,临床治疗相对十分滞后,因此进一步开发针对难治性/重度抑郁的具有快速缓解自杀风险且副作用小的药物是目前抑郁障碍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FOUR

    郭飞博士回顾了抗抑郁药的研发历史,列举了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到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这些抗抑郁药靶点主要围绕在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这三类神经递质及相关系统上。

      

    FIVE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抗抑郁药的更多探索和抗抑郁症机制的更深入了解,抗抑郁药的研发靶标也在向非单胺类发展。

     

       郭博士对此重点介绍了氯胺酮对难治性抑郁有快速而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是氯胺酮作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会抑制真核细胞延长因子2的磷酸化,同时激活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受体和 NMDA 受体的信号通路,迅速引起突触内大量谷氨酸的神经传递,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和突触形成。

      另外,氯胺酮对突触可塑性的调控也是其作为快速抗抑郁剂的原因之一。但是氯胺酮使用所产生的临床安全问题和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郭飞博士认为,针对特定NMDA受体亚型的抑制剂是未来抗抑郁药研究的新方向。

    此外,郭飞博士还介绍了一种潜在的能显著和快速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并且副作用小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SpadinSpadin是小鼠体内自然分泌的一种多肽,是一种强效的钾离子通道TREK1的抑制剂。TREK-1基因敲除小鼠能抵抗抑郁症的进展,而正常的小鼠在服用了spadin后显示出很强的抗抑郁效果,同时促进了海马CREB蛋白磷酸化和神经系统发育。

     

    SIX

    报告结束后,大家就抑郁症的类型、产后抑郁症、抑郁症模型的建立、精神类药物的法规和安全伦理等问题同郭飞博士做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郭飞博士对抗抑郁药研发历史及最新进展的精彩报告大大加深了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

     

    抗抑郁药机遇和挑战并存,它的开发仍然需要众多研发者的努力与奋斗。我们也在为之奋斗。

     

     

     

    专家简介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郭飞博士受邀莅临赛默罗进行学术交流(图3)

       郭飞博士,相关的研究包括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抑郁症及焦虑症的病理机制研究、精神疾病药物治疗靶点探索以及中药有效成分及活性单体化合物筛选。

            已获得1项抑郁模型专利以及2项抗抑郁及防治精神障碍化合物专利。

            主持及参加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科研项目。

             近五年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等知名杂志上发表11篇论文。